(二) 第二天,于连江和“二先生”的四弟高逵福、高卓臣、高地一行四人横穿林寺山东麓下奔向了郭城于永的“郭城摔面馆”去学习郭城摔面。 “郭城摔面馆”的掌柜于永热情地招待了于连江等四人。于永必须得热情招待这些人,而且还得悉心教授他们郭城摔面的技艺。你道为啥?第一,于连江自从上次与于永、于挺河相识相交后,就与两人就成了至交好友,议论世事、谈论国政,都能看到一起说到一块;于连江只要来郭城这边,都要来看望于永和于挺河的,真的是成了剜颈之交,情同手足。第二,于连江、高逵福、高卓臣、高地都是孙彦昌老拳师的徒弟,而于永、于挺河是宫宝田老拳师的徒弟,孙、宫两位老拳师又是同门师兄弟,那么于连江、高逵福、高卓臣、高地、于永、于挺河这六个人实际上就是同门不同师的师兄弟!在武林里,特别看重师承关系的,只要是同门,不管是哪个师叔的徒弟,都如同一家人,如出一师。第三,于连江也是是于家后代,在胶东半岛莱阳、海阳姓于的都是一家人,他跟于永是一个老祖宗的后代,于连江的朋友就是他于永的朋友,岂有不诚心相待之理? 于永在当天中午招待过于连江四人后,他就开始教学摔面技艺。于永在教授郭城摔面的技艺时,讲解与实践都很用心,他不像其他手艺人那般吝啬,更没有“多一人就多了一个抢自己饭碗的人”那种私心杂念。他从和面的要领讲起,讲到饧面、摔面、抻面等等,不厌其烦,一直教授到每个人都能摔出比较合格的郭城摔面为止。 郭城摔面在 “面”食系列中是一枝独秀,手工制作、肉烂汤鲜、面质精细、快捷方便,这是“郭城摔面”的主要特点。郭城摔面在和面时,不用蓬灰不添加含有化学成分的“和面剂”,而是在调面的同时放入人体所需的碱和盐,即“一把碱,一把盐”之说,正是老艺人们所说的“碱是骨头,盐是筋”,使的盐和减要根据气温的高低来进行必要的增减。这是制作郭城摔面的关键一步。 郭城摔面突出了一个“摔”字。用摔代替了“揉”,使做出来的面更有韧性,口感也更好。调好面以后,在面板上摔的过程中,一定要用好力道,要“摔”得恰到好处,使“摔”好了的面有筋有骨,软硬合适,这样才能抻出高质量的面条。所以“摔”就成了“郭城摔面”的主要特征。 抻面过程中,要尽力把面条抻的既长又要粗细均匀,否则做出来的面既不美观,口感也不好。因此,“郭城摔面”就有了粗细不等的分类。 摔出来的面下锅时水的温度和火候要掌握好,如果水开大了要用凉水点一下,再下面条,以保证面条不会被温度太高的水“化”掉一层。 “郭城摔面”吃起来细腻光滑,有咬头,有嚼头,独具一番滋味。特别是他的“卤”,分几个系列,多个品种,适合各种人的口味。如:有香味四溢的各种排骨汤打卤;有让人垂涎欲滴的多种海鲜卤;也有四川风味的牛肉麻辣卤。香辣各异,鲜美可口,食客可选择自己的口味,食后让人回味无穷。 “郭城摔面”可根据顾客的多少,“量”客下面,现做现吃,立等可取,前后不过两三分钟。 “郭城摔面”适合露天制作,如赶集、赶山、赶庙会等,铺面也比较简单,几张桌凳,几幅碗筷,桌子上摆放点调料即可。当然,室内制作更是锦上添花,因为室内的各种条件要比露天好得多。“郭城摔面”要技巧,也要力量。艺好力大的一次可摔出12—13个(碗)面;艺差力小的只能摔出3—4个(碗)面。这要求制作者不但要掌握制作的方法,更要勤学苦练,才能掌握好这种技艺。 一个月后,于连江等人怀揣郭城摔面的技艺各自回到了家里,忙活自己的营生去了。“二先生”的四弟高逵福回到高家在自己家里的“洪兴客栈”专做郭城摔面,食客盈门,生日红火,让高家地面上没有机会去郭城品尝郭城摔面的人过了一把品尝郭城摔面的瘾。 于连江回到蜜蜂涧,就投身到革命工作中去了。 1930年6月,朱吴的崖南头村在共产党员王礼、姜成太、姜万寿等人的秘密工作下,已经发展中国共产党党员14人。 这年9月,崖南头村来了一个錾磨的人,此人个头不高,浑身黑不溜秋的,大厚嘴唇子,声音洪亮,善说,一样的事情到了他的嘴里保准能说得活龙活现的,大人孩子都喜欢听他说事拉理。这人叫梁岐山,是莱阳人,他的真实身份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名地下党员,受党组织派遣以錾磨为掩护四处开展革命工作,发展党的力量。在他的主持之下,崖南头村成立了海阳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姜万寿任书记,姜成太任组织委员,王庆恩任宣传委员,海阳的农村革命斗争从此拉开了崭新的序幕。 时隔三个月,也就是1931年1月,姜成太在蜜蜂涧村主持成立了海阳第二个农村党支部,于连江任党支部书记,李永芳任组织委员,于连恩任宣传委员。 蜜蜂涧村的党组织建立之前,于连江经媒人说合与附近村庄的一位姑娘结婚了。这位姑娘叫姜洪芝,中等偏上的身材,不胖不瘦,方脸盘上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显得很是机灵。她对自己的丈夫,本来不认识,也不熟悉,但当她听媒人说于连江学过郭城摔面能够摔出一手正宗的郭城摔面时,她的心动了,她深知一个男人身上有这么一种手艺,那是有饭吃的一个可靠保证啊!俗话说得好:“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女人嫁人就得嫁个有本事的男人,才会保证自己即使不能穿金戴银也绝不会忍饥挨饿的。于是,姑娘爽快的答应了这门亲事儿,半年后就高高兴兴地过门了。 1932年春天的一天早晨,于连江对妻子姜洪芝说是要出去找个地方施展自己郭城摔面的技艺去,顺便挣个仨大俩小的养家糊口。姜洪芝闻听问道:“要不要俺也去帮你?”于连江疼爱地扳过妻子的肩膀说:“又不是咱们自己开摔面馆,哪能让你去跟着吃苦呢,何况你都有孕在身了啊!”然后亲一下妻子的额头说,“俺会常回家看你的。”姜洪芝把头靠在于连江的胸膛上,轻轻摸着自己隆起的肚子喃喃道:“别累着啊,自己照顾好自己,俺和咱的孩子在家里等你!” 于连江真实的目的并不是真的要去某个面馆去摔郭城摔面,他是根据党组织的要求以摔面为掩护外出开展革命工作,但是又不可能把这些情况告诉自己的妻子,因为党的纪律和严峻残酷的现实不允许他向任何人泄露自己的工作秘密。 这年,中共莱阳县委成立,张静源任县委书记,统一领导海阳、莱阳的革命斗争工作。新的县委确定了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以发展组织、建立武装和反对旧官僚、军阀、大地主统治为主要的革命任务。落实到具体的实际行动上就是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共产党员们,第一,要一边发展革命的力量,为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一边开展经济斗争,组织人民群众反税收、打“税狗子”,为老百姓争得利益;第二,要开展打“地头蛇”的斗争,用红色恐怖对付敌人的白色恐怖,除掉罪大恶极的反动头子;第三,开展革命武装斗争,用革命武装反对反革命武装。 于连江正是按照莱阳县委的工作要求外出开展工作的。于连江走出蜜蜂涧,首先来到了郭城,走进于永的“郭城摔面馆”,正值中午吃饭的时间。这天,正好赶郭城大集,来吃郭城摔面的人熙熙攘攘,络绎不绝。于连江的到来让于永十分高兴,他也不客气,连忙说道:“兄弟来得正是时候,赶快搭把帮手!” 于连江挽起袄袖子,洗过手后麻利地拿起大盆里的一块面团,三抻两拉,立时摔将起来,引得那些食客们好奇地都把目光投向他。于永调过一锅卤汤后,手里拿着勺子走过来,笑呵呵地说:“强将手下无弱兵啊!” 于连江一边摔着手里的面团,一边打趣说道:“呵呵,你这是夸俺呢,还是夸你自己呢?” “都有都有,呵呵……”于永说着凑过来对于连江小声说道,“待会儿,挺河老哥带几个客人过来品尝咱们的郭城摔面,到时候咱们一起吃饭。” “哪里的客人?”于连江问道。 “俺也不知道,”于永说,“一会就清楚了呗。” 饭点过后,大部分来吃郭城摔面的食客都陆续走了,只剩下三三两两的人还在。这时,于挺河引着三位客人走进了于永的“郭城摔面馆”,于永和于连江一起迎上来,把客人让进了摔面馆里唯一一个能坐下七八个客人的雅间里。 众人落座之后,于挺河按年龄的长幼介绍起三位客人来,他首先对一位个头不高、生着红赤面子脸的长者介绍:“这位老哥叫姜善,是王家沟人。”然后指着一位大高个的白面书生介绍道:“这位兄弟是俺早就认识的人,他叫张一弓,是牟平人。”最后指着坐在姜善傍边的那位最年轻的有点瘦削的人说道:“这位小兄弟叫宋树云,也是牟平人。”于挺河介绍完一个客人,于永和于连江就分别一一同客人握手,并真诚地说道:“欢迎兄弟来俺老家做客!”最后,于挺河又向客人分别介绍起于连江和于永。 于挺河指着于连江介绍说:“这是俺的兄弟于连江,蜜蜂涧人,也是俺老于家的后人,是个爽快之人,好交往朋友,喜欢打抱不平!”于连江赶紧抱拳对三位客人朗声说道:“认识三位兄弟,是俺的福气,高攀了!” 最后,于挺河向三位客人介绍于永:“这位兄弟叫于永,是这家‘郭城摔面馆’的掌柜的,也是俺一个村子里的同宗兄弟,他是正宗郭城摔面的第二代传人,吃了他的郭城摔面那才叫品尝了郭城摔面啊!”于永连忙摆手说:“老哥过奖了,哪有自家人夸自家人的道理?”众人听罢大笑起来,一派祥和融洽的气氛。 寒暄过后,于永和于连江赶紧动手准备了几个小菜,这时食客早已散去,六人坐下来,一边喝着郭城老烧,一边闲聊着眼下社会的种种事情,都有英雄所见略同、相见恨晚的感慨。于连江从这三位客人一进“郭城摔面馆”起,他就偷偷在观察他们,从这几个人的穿着打扮和言谈举止来看,他们不像是天天泡在黄土地里的单纯庄稼人,也不像是国民党县党部、区公所里的公干人员,再说于挺河兄弟也不可能结交国民党政府里的那些人啊,难道会是传言里说的那些啥子蓝衣社黑衣社的特务不成?也不像啊,再说于挺河兄弟更不可能把那些人引到郭城来的!思前想后,这三人的一些观点主张与自己如出一辙,简直就是一个老师教出来的,这个老师不就是共产党吗?于是,于连江得出一个大胆的结论:这三人也是共产党员,只不过不知是那条线上的,更不知是受谁领导的。这个念头一跳进脑海里,就得到了自己坚决的肯定,于连江心里一震,如此说来于挺河兄弟也是共产党员了? 其实于连江想的一点也不错,这三位客人都是共产党的地下人员,他们是受牟平一带党组织的领导,正在到处发展党的力量,于挺河也在前不久由张一弓发展为共产党员。张一弓是他们四人的联络人,都是单线联系,今天张一弓传达完了党组织的指示后,相约这几人来郭城品尝郭城摔面。 于连江隐隐约约觉察出这几人的身份,于永却是啥也没察觉出来,这正是由于人的身份不同,去观察人和事物的出发点、方式方法就不同,甚至思维都是不同的结果啊。在茅房里小便时,于连江对于挺河话里有话地悄声说:“兄弟,不能一次领这么多的生人来郭城啊,那些国民党的爪牙子可不是些善茬子,再说千万别毁了咱兄弟的‘郭城摔面馆’啊!”于挺河顿时一惊,吃惊地看着于连江,好久没说上一句话来,于连江拍拍于挺河的肩膀笑笑说:“俺是在提醒老哥啊!”随即走出茅房。 这一次在郭城与于挺河带来的三位朋友相见,虽然于连江觉得他们如果真的是地下党员有点违反纪律麻痹大意,但还是给了他莫大的鼓舞,他从中看到了革命的星星之火正在胶东大地上烈烈燃起,让他似乎看见了革命的曙光,因而更加坚定了于连江投身革命的决心。 于连江从郭城来到了废城、高家、万第一带活动,他每到一个地方都是以给人家摔面的形式作掩护来从事活动的,或者给小饭馆打短工,或者谁家有红白事儿请他去摔面,一边劳作,一边进行社会调查,特别是对官府和地主恶霸对老百姓的欺压调查得十分细致,为后面开展痛打“地头蛇”和除恶惩霸奠定基础。这些地主恶霸欺压穷苦百姓的铁的事实更加激起于连江奋起改变社会不公的豪情,让他更加痛恨这个吃人的旧社会。 年底的时候,于连江的儿子于海才出生了。这个时候,海莱地区在张静源的领导下成立了第一支武装队伍,由于连江、马介臣、梁岐山、赵成仁、姜忠太等18人组成,这支地下革命武装不脱产,大多是晚上活动,以惩除地主恶霸为主要任务。于连江白天留在家里伺候照料着妻子和儿子,干干地里的农活,晚上就外出参加革命活动。妻子看在眼里却从不问于连江去干啥,因为结婚以来她目睹了丈夫的所作所为,她相信自己的丈夫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穷苦百姓,所以她从来没有抱怨,都是默默地支持着丈夫,祝福着丈夫。 1933年初,张静源在牟平的刘伶庄创建了中国共产党胶东第一届特别委员会,他任特委书记,从此胶东有了统一的党的领导了。不久,山东省委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破坏,胶东特委与省委失去了联系,6月张静源去了天津,与党的北方局取得联系,回来后在莱阳万第镇的水口村成立了中共莱阳县委,指导周边各县的工作。11月张静源被叛徒徐元义杀害。 张静源牺牲以后,中共海阳特别支部成立了,刘仲益出任书记,统一领导海莱的革命斗争。1933年秋天,海阳特支组建了“打狗队”,首先处决了叛徒徐元义,为张静源同志报了仇,接着铲除了一批危害革命的劣绅地痞,12月16日除掉了夏泽村的首恶孙月兰、孙际国,几天后又东上子推后,除掉了恶霸韩龙基。 在这一年里,于连江平时白天很少外出活动,在家里陪伴着妻子姜洪芝和儿子于海才,但是他在夜里却参加了“打狗队”的上述活动。儿子满了周岁后,于连江直接投身到革命的武装斗争中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