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88|回复: 1

也说小说中的人性(《野老杂文选》之十二)

[复制链接]

420

主题

476

帖子

4024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024
发表于 2020-12-18 06: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些日子,有幸拜读和编辑了耕石老师的中篇小说《王小曼与耿石》,昨天又欣赏到了耕石老师的文论《试谈小说人物的人性描写》。说实话,在拜读耕石老师的小说《王小曼与耿石》时,我被小说故事感动的同时,更是被小说中的人物所震动,曾几次泪流满面,甚至哭出了声儿。何也?被小说中的人物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闪光的人性之美感动着!
   何为人性?
   《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1)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在阶级社会里,人性表现为人的阶级性。(2)人所具有的正常感情和理性。
   搜狗百科这样说:人性就是人的本性。人性是从根本上决定并解释着人类行为的那些人类天性。
   我们认为人性的东西一部分是生来具有的,一部分是后天养成的;人性都有其两面性,有真善美的一面,也有假恶丑的一面。你注重修养,展现出来的人性就是真善美的;你肆意放纵,流露出来的人性就是假恶丑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从一个方面就反映出这个问题。《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这也清楚地告诉我们:人一生下来,人性都是好的,大体相近;而人的习惯却是相差甚远的,如果不能及时地施以正确的教育,人善的本性就要改变了!何也?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品质,品质决定命运,这个“习”相差甚远了,人性就会大大地不同,人生的结果或结局也自然就相差甚远了啊!
   基于这一点,我们写小说中的人性是很值得做一番探究的。
   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它的三要素,它是通过展开的故事情节和设定的具体环境来倾力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从而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因而,我们就说小说的中心任务就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来反映社会现实的。那么,这也就可以这么说:小说家的任务就是塑造好人物形象,刻画好人物性格了。而小说家要顺利地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写好小说中人物的人性!故而著名作家、小说理论家刘照玉先生就曾经说过:“不写生活的小说,不是小说;不写人性的小说,不是好小说。”
   那么,小说家应该如何在小说中去写好人性呢?
   首先,我们认为这要根据小说里人物形象和性格的需要来确定的,小说中的人物是怎样的形象、怎样的性格,我们就去写怎样的人性。《王小曼与耿石》这部中篇小说里,耿石是个有学问的知识分子,他从小就接受到了善良、老实的父母的做事做人都要诚恳老实的家教,投身于社会主义火热的建设中去,把自己的一切都无私地交给了党和集体。在这样一个年轻人身上,你去写什么样的人性?你只能去写真的、善的、美的东西,你能去写他的假的、恶的、丑的吗?在他的身上又怎么可能有恶的、假的、丑的人性存在呢?即便是要把他写成很生活的、立体的,也只能写他一些无关紧要的、不伤筋动骨的小瑕疵,否则就颠覆了人物形象,违背了文学创作和审美的规律。我的中篇小说《暮霭下的蛇妖山》是塑造了一群农村里文盲、法盲、流氓的典型形象,在改革开放以后,他们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攫取了村子里的治安、两委等大权,无恶不作,欺男霸女,搜刮民脂民膏,中饱私囊,形成了上有靠山背景、下有一批喽罗打手的黑社会集团性质的团伙。写这些人的人性,你能去写他们真的、善的、美的东西吗?再说,在他们身上会有真善美吗?那就只能去写他们恶的、丑的人性,从而唤起人们同仇敌忾的情感。总之,写人性这要看小说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来确定的,不能胡乱而为之的。
   其次,我们认为写小说中人物的人性,不仅要合情合理地符合于生活,求真,更要能为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添砖加瓦。这就强调到了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这两个突出的问题了。《王小曼与耿石》里的周卓英在耿石被批、被错化成右派分子时,决断地离开了耿石,而王小曼却更加关怀耿石了,这就是十分地符合于生活,是真实的生活,也是艺术的合情合理的真实。因为周卓英与王小曼身上有着极不相同的人性,前者蕴藏在身上人往高处走、唯恐沾一身骚、落井下石等恶的丑的人性就自然而然地暴露出来了;而后者那种为朋友有难之时两肋插刀、患难之时见真情、永不背叛亲人朋友的人性也是自然地就流露出来了。
   再次,我们认为在小说中写好了细节,更有助于写好人性。何为细节?这是个老僧常谈的问题了。细节不是描写得详细的情节就是细节,它是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最能表现小说主题的情节。人们常说的鲁迅的《阿Q正传》里阿Q临死签字画押时还在想如何把那个圈圈画得圆圆的,以及吴敬梓的《儒林外史》里严监生临死时伸着两根指头闭不上眼睛,就是两个最典型的细节。这两个细节就把阿Q与严监生两个人的性格特征刻画得入三分,也同时把两个人身上蕴藏着的不同于别人的人性彰显得淋漓尽致。我们再来看耕石老师的小说《王小曼与耿石》,小说里有一个让人撕心裂肺的细节,就是耿石的母亲在即将离世时让两个孩子——耿石和王小曼分别吃了自己一回奶。这个细节是经典的、不朽的,是最能体现一个母亲对于孩子们恋恋不舍的那种感情的,更写出了母亲那种爱子的人性啊!我读到这个细节时,被震动了,仿佛慈祥的老母亲就在眼前,于是我放声大哭起来。
   最后,我们认为小说中写人物的人性,还应该注意不要把人物写成了“高大全”式的人物。人,都是吃着五谷杂粮长大的,都食人间烟火,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不是神,不是圣,即使是名人、伟人也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与缺陷,就应该把人物写得更生活一些,更立体一些,呵呵,更何况人都是有两面性的,说不准在什么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里就会流露出人性的另一面。
   说到这里,可能有朋友要问:写小说写哪些东西才能表现出人性呢?
   这个问题,也是个不好回答的问题,是个不能太具体的、又不能太笼统的问题,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取决于你的小说的内容而定的。小说的主要内容确定下来了,那么围绕着这个主要内容去设定的一些事情来写,而在写这些事情时,就要去考虑怎么样地写才会把人物的人性彰显出来。
   刘照玉先生说过一番话,对于我们如何去写人性是很有启发的。他说的大体意思是:写人性,写什么?古人说:“食色性也。”我们就用文学的眼光来看这句话,写人的“食”,是写人性;写人的“色”,是写人性。这“食”,我们不能只是狭隘地理解为是的“吃饭”,而要广义地去理解,要把这个“食”理解为跟人的生存、生活有关的一切行为和活动,例如吃喝拉撒睡、工作、学习、读书……等等。同样,这个“色”,也要广义地理解,就是跟人的情感有关联的一切事情,例如恋爱、婚姻、家庭、伦理……等等。这样来理解,世界上的事儿不就是两大类了吗?我们写小说的人性岂不就更清楚了吗?我们写小说要写人性,就来写这些东西,就在写这些东西时,去把人的外在的、蕴藏在内心的平时不轻易暴露的人的共性、个性写出来,符合于生活,合情合理,这岂不就是写人性吗?
   但愿朋友们能从刘先生这番话中得到启迪,从而在小说中写好人性。
   耕石老师在他的《试谈小说人物的人性描写》这样说:
   什么是人性?概括地讲即人类天然具备的基本精神属性,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都是基本人性的映射。那么我们写小说如何体现人性呢?用周国平的话说:“每一个人的长处和短处是同一枚钱币的两面,就看你把哪一面翻了出来。换一种说法,就每一个人的潜质而言,本无所谓短长,短长是运用的结果,用得好就是长处,用得不好就成了短处。”这样就要我们把小说人物原原本本地摆出来,不做图解,不下断语,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让人物自然去表现,即小说中的“这一个就是这一个!”
   用耕石老师的这段话来做文章的结尾,我认为是最好不过了。何也?呵呵。您如果没读懂我的破文,再来重新细读一下耕石老师的这段论人性的精辟之言,就应该不会存在疑问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1

主题

3522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0335
发表于 2020-12-18 11:5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老师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