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62|回复: 1

做个知识的杂家(《野老杂文选》之四)

[复制链接]

420

主题

476

帖子

4024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024
发表于 2020-12-10 05:37: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有位同志与同事朋友们在一起闲聊,听到别人大谈某某中央领导今天出访这个囯家、明天又接见那个国家的元首,他也不甘落后,郑重其事地说道:“呼和浩特同志也不知最近干什么去了啊,那真是位蒙古族的好领导!”八六年春天,我去文登参加成人高考(师院函授入学考试),考完地理后,邻乡镇的一位姜姓老师说:“伙计们,苏联第二大城市是什么?我填的是墨索里尼,对不对呢?”前几年在烟台居住,小区中一位很能侃的什么厂的销售科长在谈到十年前他家养的一只德国黑盖狼狗时说:“那家伙太灵了,那次我用麻袋把它装起来用车送到了亲戚家里,晚上它竟跑回家来了,回来时它满身是汗,湿漉漉的!”
   这三个小故事并非笔者杜撰的笑话,而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件!第一个小故事中的那位同志错把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当成了一位蒙古族的领导人;姜姓老师则错把二战时意大利法西斯头子当成了苏联的第二大城市了;能侃的销售科长则竟不知狗身上没有汗腺。前两人缺乏的是史地知识,后者缺乏的是生物知识。这样,没有一定的综合性的知识,在人面前说话难免闹出笑话。我们教师是“授业传道解惑”者,更不能闹出笑话,一旦闹出笑话,不仅成为人们茶饭之后的笑谈,而且更为严重的是误人之弟,是教师职业道德所不允许的!推而想之,我们每个人在知识学问方面都是不应该授人以笑柄的,当然也包括我们的在校中小学生哦。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就提倡广泛地读书,不仅读文学作品、读专业书,还要去读这两种书以外的其他书,也就是笔者前文所称的“杂书”。“杂书”读得多了,天文地理、人文历史、医卜宗教、民风民俗等等都会略知一二四,能讲出个三六九,天长日久,你的知识愈发地渊博起来,你自然就成了学问的“杂家”了,便不再弄出些令人讥讽的笑话,更不会误人子弟了。
   那么,读“杂书”都应掌握些什么呢?这就要看你究竟具体读的是一篇或一部什么內容的文章或著作了。比方说,你读的是解读历史上某个事件的一部专著或一篇文章,毫无疑问地要搞清楚这个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局以及事件现实的、历史的意义与影响,再加上你对这事件的认识与评价。比方说,你读的是一部或一篇有关某种宗教的专著或文章,你就要弄清这种宗教诞生的时间、地点、创始人、分布民族与范围、教徒人数、教义名称、宗教宗旨等。比方说,你读了介绍某位人物的专访或传记,就要大致掌握其生平与主要事迹、贡献,记住其名言,并扼要对其评论。比方说,你读了一篇或一部有关某民族民风民俗的文章或著作,你必须弄清这些民风民俗的起源、形成过程、表现形式、意义作用、忌讳以及自己对此的认识与感悟。……“杂书”由于其內容的杂,我们不可能一一加以说明每读一类文章或著作所要掌握的內容,大家触类旁通吧。
   我读2007年4月20日的《中国教育报》上雷抒雁的《远古的回声:谁在歌唱》一文时,只掌握并整理下了“圣人师拱鼠”这一典故。笔记如下:孔子为学生讲《相鼠》一诗,少不了讲相鼠之知礼,故有“圣人师拱鼠”一说。“相鼠”中的“相”是指相州,为古地名,今陕甘一带。民间传说说,孔子西游不到秦(周游列国时的确未到过秦国),原因是孔子率弟子到达潼关后,正是夏日,见到田头有鼠群站之若人,双爪对日做揖。孔子认为秦地鼠类尚知礼仪,人更不必说,便不游秦。《诗经》中的《相鼠》以相鼠为师,斥责不义,批评了社会上那些不知礼仅、不顾行止的人。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和整理读书笔记,我掌握了“圣人师拱鼠”这一典故及典故的来历,并且也知道了古诗《相鼠》的主旨。
   我读2007年4月19日的《中国教育报》青少年研究专家张引墨先生的《性的价值观是爱和责任》一文时,只做了这样的笔记:一则故事:幼儿园的小朋友按排小羽嫁给戒戒,回到家里,小羽告诉妈妈:“现在就这样凑合吧,等将来遇到更帅的再换!”感悟:虽是一个笑话式的小故事,但令人几乎笑不出来!现实生活中人们轻率的婚恋观、价值观、人生观早已在下一代人心田里发芽、生根,这是令人担忧的,应引起世人的高度重视!潜移默化,太可怕了。
   我的良师益友唐山作家酸风眸子先生写过一篇题为《夜读偶记并序》的杂谈,从中摘取一些片断,读后你或许也该受益匪浅的。
   ——牛虻在给琼玛的遗书中,最末写了两句诗:“不论我活着,或者我死去,我都是一只快乐的大苍蝇”(当然是我读的版本)。看到这儿我愣了——怎么比喻到苍蝇那里去了?于是我开始揣测作者的原意:其一,像鲁迅所说,就是给这个世界带来一点不舒服——因为没听说过哪个阶层,哪里的民众喜爱苍蝇。其二,像比喻黄莺什么的一样。苍蝇无忧无虑,东撞西撞,飞起来也就唱起来,一苍蝇拍下来,死了了事,对这个世界无大益也无大损。其三,什么也没有,苍蝇就是苍蝇。我们总爱用我们惯用的思维定式比附,如是,在上世纪五十末期“除四害”时期,《牛虻》肯定被列入禁书。然而我恰恰是那个时候读的,足见大人物都有雅量,以文字搬弄是非的多是小人。
   ——明人朱载堉的《山坡羊?钱是好汉》颇有嚼头。“论英雄钱是好汉,有了钱他诸般称愿,没了钱他寸步也难。拐子有了钱,走歪路合款,哑巴有了钱,打手势好看……”其实,钱就是钱,可为什么称得上“好汉”?那是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在“贫下中农”吃香的时候,它既不“合款”,也非“好看”;如今,它升值了,又有了“能挣会花”之类的鼓动,“扩大内需”嘛!上世纪五十年代也号召买过“爱国肉”之类。问题是能赚的自然会花,可他们是极少数,虽然他们手握着绝大多数的老头票。不能赚的,低收入的“内需”怎么紧迫,却也“扩大”无门。歇后语有云“罗锅子上山——前(钱)紧。大款请客,一掷万金,贪官豪赌,一注百万。以我小人之心度他们君子之腹,肯定他们想:反正也不是好来的,即使不得好去,也不会肉儿疼。因为农民工绝不肯如此消费:苦汉子挣俩钱不易啊。“月牙弯弯照高楼,富人欢喜穷人愁……”似乎什么社会都是这样子的。
   美国金融风暴刮起来了,有人又说:勤俭乃我中华优良传统。美国人不行——超前消费。因此可以断言:中华民族的文化就是先进文化,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的世纪。
   老先生这些“夜读偶记”实则是先生的读书感悟和笔记,重在写自己读书后的某种体会和受到的启迪。
   读书,必须要做笔记。读文学书,要做;读专业书,也要做;读“杂书”,更要做!因为“杂书”因其内容驳杂,五花八门,三教九流,不做笔记,定然记不得,脑海里不留痕迹,与积累知识、丰富知识无益,就失去了读“杂书”的意义了。而读这“杂书”的笔记到底应写些什么,这要因“杂书”的内容与读“杂书”的人而异了,这笔记的内容也就是你要掌握的东西了。
   最后用我在《校园阅读缺失的背后》一文中的一段话来做此文的结束语,与老师们共勉:
   教师就应该是个学问的杂家,尤其小学、中学教师更应是这样的。自己所教学科力求精通,其他的不求精也要通,教起学来才会得心应手、如鱼得水,要达到如此程度,你不学习不读书不看报,行乎?不行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1

主题

3522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0335
发表于 2020-12-10 10: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于老师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