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燕王扫北与一溜十八营的传说
鲍冬青
燕王扫北和一溜十八营的传说,在沾化民间已流传了几百年,可以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现在虽然没有十八个营的遗迹,但尚有胡家营、前边家营、后边家营、杨家营、小杨家营、东贾家营、西贾家营、石家营8个以“营”字命名的村庄,东西向一溜排列在永馆路南侧的富国街道办事处和下洼镇境内,各村相距二三里逶迤十多里地。
据“一溜营”村里的老人说,“一溜营”是一条高岗地带,非常适宜建村立户,宋朝时就有人在此立村居住。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来自山西、河北的移民,顺着这条生存条件较好的地带,建立起了一溜村庄。“燕王扫北”时,燕王部将华云龙(1332~1374)率领的一支队伍,在这一地带安营扎寨,共置十八个营。因这支队伍衣帽不整、年龄大小不一被称为“花子军”。沾化民间所称的“花子军不是人,奸妇女杀老人,吃鸡吃鸭祸害人,扒屋扒墙糟蹋人,绑走庄里的年轻人”、“花子军、花子军,顾嘴不顾身”这段民谣,将“花子军” 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形象刻画的十分生动逼真。军队撤离后,不断有人在废弃营盘居住,逐渐形成数个村落,皆以“营”为村名,一直沿用到几百年后的今天。无人占据建村立户的营盘,慢慢湮没于历史岁月中。
明朝历史上称为燕王扫北的事件有两次,第一次是朱棣初封燕王,朱元璋派朱棣率领五千老弱残军扫北,平复元军残部。这支队伍自南京启程北行,每到一地就强行招募一批人员参军,到了北疆,五千人的部队竟然扩展成五六十万人的大部队。沾化“一溜营”的传说牵扯到“花子军”,应该是这次燕王扫北事件的演绎流传。
第二次燕王扫北,是朱棣起兵夺取建文帝皇位的战争。自明建文二年(1400)二月始,燕王朱棣与建文帝的部队在河北、山东一带展开激战,双方进行了长达一年之久的“拉锯式”争夺战,最后燕王朱棣获胜,明朝廷军部都督被擒,主帅耿炳文逃入正定闭门固守。建文帝又令李景隆为大将军,率兵50万攻打燕王,欲挽败局。但将士多属临时拼凑,号令不一,指挥不灵,一战即溃。而燕王且追且战,直至攻入南京,建文帝自焚而亡,朱棣登帝位,改号永乐,后又迁都北京,是为明成祖。历史上称此事为“靖难之变”,亦称“燕王扫碑”,因战争发生在中国北方,民间俗称“燕王扫北”。山东在这次战争中是饱受战乱之苦的重灾区,朱棣的部队曾转战过沾化一带完全有可能,但此时朱棣的部队兵强马壮,已不是当年的的“花子军“了。因此,沾化”一溜十八营“的传说不是这个时期的事情。
“燕王扫北“和“一溜十八营”的传说,虽难以搜寻到有价值的线索,但“一溜十八营”现有八个“营”存在,应该是传说的依据和基础。这则民间传说,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状况,为研究社会了解历史起着见证和借鉴作用。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