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67|回复: 1

沾化区庆建党一百周年“国昌怡心园杯”做一粒好种子

[复制链接]

261

主题

3517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0315
发表于 2021-6-22 19:3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做一粒好种子/孙玲童
有人说,中华上下五千年是一部血淋淋的饥荒史。那么袁隆平三个字一定是这部历史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5月22日,袁隆平在长沙因病逝世。新华社发文悼念“如同一株水稻,完成了使命,最终回落在泥土之中。‘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与世长辞,国人泪目。”
从袁老1957年毕业至今,60余年的漫长岁月里,他面朝黄土背朝天,只做一件事,就是让更多人告别饥饿。做好一件事不难,但数十年如一日地做好一件事却需要不服输的斗志、内心坚定的信念和永远乐观的心态。
袁老用一生的坚持诠释着什么是不服输。有面对困难不服输精神,才有了杂交水稻今日的成绩;有面对命运不服输的精神,才有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战士。去年8月9日,袁老90岁了,早就到了颐养天年的年纪。行动不便的他却把试验田搬到了住宅旁,站在窗前就能看到水稻长势。就在五个多月前,他还提出了“海南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的最新攻关目标,希望海南能够创造纪录,向建党100周年献礼。就在不久前,缠绵病榻的袁老还关心着三亚早稻亩产数据。现在,他的目标已经实现了一半,他的团队正接过袁老肩上的责任,传承他“禾下乘凉”的梦想,挑起国家粮食安全的担当。正是因为有他们这样扎根大地,辛勤耕耘的“筑梦人”,中国才能够在全世界9%的耕地以及淡水资源不足6%的情况下,养活了全球20%的人口。别人眼中的奇迹是袁老用千万个实验拼来的底气。
袁隆平在写给母亲的信——《妈妈,稻子熟了》中这样描述母亲给自己带来的影响:“没有您在摇篮前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 坚忍不拔、锲而不舍说起来容易,但能在经历了1000次失败后,依然能够爬起来尝试1001次的又有几人?丰子恺认为一般人“对于百年的长期间的寿命,他们不能胜任,往往迷于局部而不能顾及全体。”而只有“大人格”,“大人生”的人才能“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60年里,袁老有如荒野里的独行者,杂交水稻是那颗启明星,指引着前进的方向,而坚定的信念和那股不服输的劲却是照亮前路的灯,他的母亲给了他这盏灯,在漫长的岁月里来面对独行的寂寞。
袁老从大学分配到安江时,母亲手指顺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线找了很久,叹了口气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呀……”袁老却对妈妈说“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这就是袁老心中的诗和远方,它们足以让袁老忽略眼前的苦和累,永远保持青春、乐观的心态。70岁的袁老曾告诉记者自己是“70后”,90岁高龄的他依然自我调侃自己是“90后”,每天四次下田仍是必做功课,杂交水稻早已融入到袁老的生命中、骨血里。
有人年纪愈大愈知生命之珍贵,因此珍而重之;有人年纪愈大却愈发得过且过。有人年纪愈大对生活的要求愈发淡薄,箪食瓢饮也能知足常乐;有人却愈加激起了物欲,紧抓不放。年轻与年老最根本的区别便在于心态。有些人年过古稀依然精神矍铄,有些人而立之年浑身散发出的气息已然垂垂老矣。心中有信念,眼里才能有光,青春的身体吾辈皆有,青春的头脑却是少有。李嘉诚曾说过:第一个青春是上帝给的,第二个青春是靠自己努力的。吾辈谁人不是蜉蝣于天地,沧海之一粟?人生在世看透自身的渺小未免太过无趣,若还能有些蜉蝣撼巨树的“痴心妄想”生活就会有趣味得多。袁老勉励自己“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人到暮年当如袁老,在别人感叹“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时候,仍能坚定的说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蔡澜在《老了依然可以谈未来》中写到“为什么我们对‘老’有那么大的恐惧呢?皆因那些孤苦伶仃、行动不便的人给了我们的印象,以为大家老了,就会变成那个样子。”把老有所依作为生活的标准,生活难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把老有所用作为人生的信条,反而能够坦然接受时光的馈赠,摆正自己的位置。我想养老工作的意义也在于此,既承托起生命中的成就和厚重,又能留住老人心里的那份青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4

主题

339

帖子

956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956
发表于 2021-9-27 11: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叹“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时候,仍能坚定的说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蔡澜在《老了依然可以谈未来》中写到“为什么我们对‘老’有那么大的恐惧呢?皆因那些孤苦伶仃、行动不便的人给了我们的印象,以为大家老了,就会变成那个样子。”把老有所依作为生活的标准,生活难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把老有所用作为人生的信条,反而能够坦然接受时光的馈赠,摆正自己的位置。我想养老工作的意义也在于此,既承托起生命中的成就和厚重,又能留住老人心里的那份青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