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折点上做文章 精心打造新官庄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泊头镇官庄村,地处沾化东南隅,与滨城区、利津县为邻。这里曾是地广人稀、资源丰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民承袭传统的生产方式,祖祖辈辈忍受着艰辛和苦难。
改革开放以来,青年农民眼界大开,走出黄土地,大胆闯世界。利用相对丰实的经济资源,外出经商、务工、求学。抢得了发展先机,淘得了第一桶金。俗话说:“功成不回乡如锦衣夜游”,由于念乡怀旧,他们回到故乡,修整宅院,耕耘美化自己的故土家园。 为了满足新一代青年的需要,村集体自1980年以来,把每户的宅基地,拓展为15x19米,比原先的宅基面积扩大了,人们在原先村落的周边相继盖起了新房。40年来,绝大多数的村民都盖起了新的房子。
村内老宅,日久天长,漏雨坍塌,成为残垣断壁,又少人居住,成为名副其实的“空心村”。残垣断壁不仅形象难看,还存在着倒塌伤人的危险。孩子上学,路过这样的墙壁和宅院,需要大人看护引领,才能放心通行。
这样的村庄,既不适合以新农村建设的方式进行整体翻新,也不适合以合村并居的方式搬迁上楼。如何对这样的村庄进行改造呢?村支部书记颜丙胜三次参加党校培训,六次随团外出参观,悉心听取外地“美丽乡村”建设典型村镇的经验介绍。他对滨州市党校系统正在推行的“跟踪问效”实践活动铭记在心,憋着一股劲儿,时刻想着在文明创建与美丽乡村建设中一展风采,交出一份美丽答卷。两委班子成员,在他的带动下,时刻都在寻找本村改造的机会。
一、官庄村的历史和文化
官庄村所处位置地势较高,属于沾化区的古村落地带。早期受齐鲁文化影响,尤其是关于西周初年姜太公的传说更是丰富多彩。当年在官庄附近建有“太公庙”、“太公钓鱼台”。“先有太公庙,后有沾化城”,邻村季姜、姜窑、姜牙店、大姜、吕望庄的得名都与姜子牙有关。受姜太公雄才大略影响,官庄人善于进行整体思维,处理问题有历史穿透力。在步入小康社会的历史节点上,官庄人时刻牢记习总书记的教导,要让家乡留下记忆,让村民记住乡愁。
明朝那些事儿,是人们心里揭不透的伤。朱元璋的赶尽杀绝政策一度使鲁北地区烟火中断。从明朝永乐年间重新开始,张、李、颜、胡、夏、单、郑、毛等姓氏人家先后迁来定居。1958年,苏联专家曾打算在官庄村附近修建一座“侯王水库”,全村住户分散搬家到西吕、季姜、徐万粮等村。1960年,因为苏联撤走专家,水库建设也搁浅了。当年的村支部书记单顺庆重新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在破墙烂滩的基础上,又把官庄村建立起来。现在,官庄村户籍人口596人,共206户。
“亲不亲,故乡人”。那些从艰苦日子中走过来的人们都懂得,在危难之机,有一个老乡搭一把手,对一个人来说,有可能就是救命之恩。不然的话,也就不会流传下“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佳话。一寸乡土,不知融进了多少感情和生命。人们对故土的依恋、对乡亲们的爱护是融铸在血液里的。
在抗日战争时期,官庄村的特殊位置和资源,正适合游击队开展地下活动,那里先是游击区,后来成为沾利滨独立营的根据地,是传承红色基因的历史宝库。沾化区革命文化的传播者张培之和“刘胡兰式的英雄”李臣都是官庄村人。官庄村的革命烈士还有:李洪义、颜士岭、颜士贤、张小刚。
张培之,( 1907—1940年)字栽云,化名李杰,年少家贫,靠外祖供养上学。1929年在山东省立中学毕业,考入省曲阜第二师范,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活动,是学生骨干。1931年毕业回乡,在泊头、黄升任教师。1936年到商河县龙桑寺乡农校任教。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张培之受到鼓舞,辞职返乡,开展抗日救国宣传。1937年冬,经早期的共产党员石清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秋,中共沾化县工委成立,张培之任组织委员,主动承担传递情报、运送枪支弹药等工作,并举办“党训班”,为革命培养骨干力量。
1940年2月,张培之在乐陵县五区花园街东张家店开办培训班的时候,被日伪军包围,不幸被俘。敌人知道他是共产党领导骨干,用尽酷刑,妄图迫使其屈服。张培之坚贞不屈,在狱中团结难友,顽强斗争,在刑场上大义凛然,高呼“共产党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慷慨就义。
李臣,( 1904—1946年)女,原籍河北省盐山县,与丈夫烧窑为生。1938年,家乡沦陷。忍痛将七个子女留下三个,带着四个幼儿,背井离乡,四处流浪,1943年定居官庄村。
县妇救会会长陈震,区妇救会会长赵光等在官庄一带开展革命活动的时候,常在李臣家居住。李臣在两位领导的教育下,提高了政治觉悟,担任官庄村妇救会会长,从此,走村串户宣传抗日救国道理,日夜奔忙不息。
1944年10月沾南区解放,李臣和村干部一起发动群众减租减息,反奸诉苦,斗地主、打恶霸。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党小组长,代理村支部书记。1946年,国民党反动派大举进攻解放区,暗杀革命干部。还乡团头目乔殿臣和耿希胜合伙集结百名匪徒,出没在官庄一带。7月14日。李臣被乔殿臣绑架,酷刑逼供,李臣坚贞不屈。罪恶的刽子手残忍地割掉了她的乳房,枪杀后把她抛入了水井。
官庄村群众为了纪念她,1967年在李臣牺牲的井口旁立碑,并给那口井命名为“阶级教育纪念井”。
家家种的树不少,因树流传下故事的并不多。官庄村有两颗老枣树,以前被主人称作“摇钱树”,现在官庄村的人们都叫它们是“兄弟树”。说的是很久以前有一户人家,生了一对双胞胎,孩子的父亲非常高兴,就在院子里栽下了两颗枣树,枣树在当年还是稀有品种,不仅叶绿、果甜,还是一种长寿树。他希望自己的两个儿子像大树一样茁壮成长。在过去那些困难的日子里,有两棵枣树的陪伴,两个孩子快乐的成长着。几十年过去了,他们的父亲到了暮年。在父亲临终前,两个儿子问他们的父亲:“爹,你没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值钱的东西吗?”父亲说:“我留下了两颗摇钱树”。儿子们一听,认为真的会有,急忙又问“在哪儿呢?”老父亲伸出一双手说道:“你们看到了吗,这就是摇钱树。一棵树上五根杈,只要勤劳肯干,金银财宝样样有。”两个儿子认识到,再也不能单纯依靠父亲度日了。从此勤学苦干,都学有所成,过上了好日子。那两棵枣树长得也格外出奇,树身相互揖让,各长了五个大树杈,枝叶茂盛,招人喜爱,成为官庄村进行勤劳、团结、互助、友爱教育的活教材。
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老支书单顺庆,村民们对他的勤劳、朴实、善良、无私心怀敬仰。
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和“兄弟树”的民间传说,深深的感染和教育着官庄村的人民爱党、爱国、爱人民;团结、互助、保家乡。他们把这种深挚的感情总结为“四德”:爱、诚、孝、仁,并以醒目的标志建立起“四德广场”。
官庄村是一个历史文化、黄河文化、革命文化和农耕文化荟萃的地方。
二、官庄村的经济
与沾化区苦海盐边的土质不同,官庄村处在黄河故道淤淀岗上,地势较高,处在沾化区少有的没有受到海潮侵袭的地带。历史上沾化区绝大多数土地都遭受过海水倒灌或海啸的侵袭。海水是咸的,含盐度很高,海潮退去,滩涂在烈日暴晒下,会在地表结晶出白花花的一层盐,俗称盐碱滩。盐碱滩上寸草不生,更不能种庄稼。经过多年土壤改良之后,土质也不肥沃,产量很低。有人试着在那样的土地上种西瓜,长出来的西瓜又小又丑,还不好吃。官庄村的土地,是上古时期黄土淤积而成,地势高,属于沙壤或轻壤土质。土质肥沃,水浇条件好,宜于耕种。尤其是在这样的土地上长出来的西瓜,皮薄、肉厚、味美、个头足,深受人们欢迎。自从解放以来,村民们就在黄土地上种西瓜,还带动周边村庄发挥区位优势,一起来种西瓜,种植规模达到了6000亩。现在,他们成立了西瓜经营合作社,注册了“暑来爽”商标,借助网络搞销售,进超市、下江南,生产的西瓜供不应求。为了进一步创收和满足客户的需求,他们对接环渤海农产品基地,建起大棚种西瓜,春、夏、秋、冬四季供应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村民“闯出去,走回来”,流动很大,不愿意被禁锢在土地上。原先那种棉粮间作、出租土地种冬枣和广泛种植小杂粮的种植模式,花费劳作时间太长,严重束缚村民行动的自由和生产积极性。于是他们适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绿化的需要,大力发展苗木产业。全村拿出3000亩土地种植苗木,主要的绿化树品种有:白蜡、柳树、国槐等,按十年出苗和出树算,平均每亩每年收入5000元。苗木产业生产周期长,可以最大限度的释放劳动力。围绕苗木产业,他们延伸产业链条,种植、销售、采购、修剪一条龙。成立了三个专业刨树队,拖拉机、自助吊、专业工具一应俱全,从业人数40多名,他们每年的刨树收入,人均达到3万元。农闲时腾出人手组织务工队,筑堤、修桥、修路、建房、打零工,天天都能创收。还有专门的苗木修剪技术队,剪下的树枝和碎木屑,他们有专门的机器压缩成生态颗粒,既能创收又能美化环境,形成了一套结合紧密的生态运营圈。
林荫树下,在雨季会长出白白亮亮的鲜蘑菇,提个菜篮,呼吸着天然氧吧的新鲜空气,悠悠闲闲的在林间转一圈,不一会儿就能采集到一小篮子;夏季的傍晚,会从树下钻出憨态可掬的金蝉子。有人在秋季采摘饱含蝉卵的细干枝,撒进自己的树林里,四年之后就会从树下密密麻麻的钻出金蝉子。当初是想以此作为创收项目的,现在随着本村旅游业的发展,自愿奉献给大家,吸引人们到林间消夏、乘凉、捉金蝉。村内餐馆,厨师做的干煸金蝉和素炒口磨都是上好的佳肴。自采原料,免费加工。
人们常说“万般无奈是老年”。在官庄村“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却做得很到位。村内成立了体育总会、下设老年人体育协会和广场舞体育协会,解决了老有所乐的问题。他们还从外地引进了代加工项目,利用留守人员加工干果。老年妇女利用传统手艺,剪纸绣花,居家美化,化腐朽为神奇,妙不可言。
还有一个重头戏,那就是官庄村的麦田。官庄村现有麦田2000亩,都是水浇条件非常好的上等地。这里靠近黄河提水灌溉的韩墩工程,年年享受沾化区的第一滴黄河水。有这么好的水浇条件,不种麦子非常可惜。更何况小麦是本地的传统优质粮食作物。“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这是印在农民骨子里的经验和文化。那一片绿油油的麦田,千百年来一直寄托着官庄人丰收的希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麦田就是命运传承的载体,麦田就是庄户人的家。无论多种经营能带来多么丰厚的回报,官庄人都不舍得丢下这条牵动情感的麦根根儿。
三、“三整一拆”巧发力
去年三月初,中共滨州市委下发了美丽乡村“三整一拆”综合利用工作行动方案。官庄村两委班子敏感的认识到他们等待的机会真的到来了。经过研究,他们认为这一套整治措施非常符合本村的实际情况。可以在整治环境的同时,借势发力,既要美化空心地带,又要“点石成金”让本村的硬件设施提高一个档次。他们集体表态:坚决避免一拆算完,撒手不管;必须真抓实干,改出乡村新貌,改出发展空间。
在工作进展过程中,他们密切配合乡镇工作安排,与季姜、高家、芦洼、姜牙店、徐万粮等村连片突击,协作共进。并且在关键点上勇于提出自己新颖的解决方案,把整出的碎片化的土地“宜建则建、宜改则改、宜林则林、宜园则园”。尊重民俗传统,遵从村民意见,保留原宅林木,平整地基,统一高度,勇于推陈出新,做足绣花功夫,力争实现村庄景区化。
机会总是属于有准备的头脑。官庄村两委班子抓住乡镇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把微改造与大主题相结合,确定了“梦里故乡,绿色官庄”这一整改主题。要求每一项具体方案,都要符合这一主题的需要,“删掉的是破败和落后,留下的是记忆和乡愁”。这就从整体上提升了工作标准和难度。他们的实施方案得到了泊头镇党委的肯定和大力支持。用二十天拆除,三十天改建,通过近两个月时间的努力,把官庄村改造得既传承了文明、延续了文化,又焕发出了新时代的生机和活力。
官庄村共拆除废旧房屋68户,210间。整理修缮八间民房,作为乡村记忆馆、烈士故居和民居保留室。他们把腾出来的空地改造成公园、广场和菜园,并通过五大板块来塑造新村的人文景观,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五大板块分别是:产业振兴、红色文化、四德文化、党建文化和孝善文化。通过图表和实物向人们诉说着官庄的历史,展示着人们对未来的憧憬。原来庭院中的老树得到了保留,扎上红丝带,招引着远方的客人;石磨、石碾、油灯、土炕、纺车、织布机诉说着过去的生活和历史;英烈先贤们的事迹更是教导着人们珍惜美好生活,爱国爱家,创造美好未来。街道宽敞了,路面整洁了,墙面的处理采取了乡村特有的黄泥加麦秸方式,土色黄里透红,富有鲁北民居的亲和力。
来看看他们的党建广场:主题是“党建引领 乡村振兴”,副标题分别是:治理有效、生态宜居、生活富裕、产业兴旺、乡风文明。单顺庆是解放后官庄村的第一届村支部书记,他不畏艰难带领村民重建家园的事迹,一直激励着官庄村一届一届支部班子奋发有为,干事创业。新一届班子在颜丙胜的带领下,夯实了组织基础,擦亮了党员名片,顺民意,得民心。在“三整一拆”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中,积极召集村民大会,共同研究实施方案,极大调动了村民们的参与热情。“人心齐,泰山移”,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每一项活动都进行得顺顺当当,及时有效。
功夫不负有心人,官庄村变美了,人们走在村里的街道和广场上,欣赏着整治一新的乡村风景,喘口气都觉得顺当。美丽环境带来了产业集聚效应,官庄村不仅有了西瓜市场、苗木市场、生态颗粒厂,还设立了乡村集市,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每到晚上,路灯亮起来,村里的老人、小孩、大姑娘、小媳妇,齐集广场,唱歌跳舞,休闲聊天,还吸引邻村的朋友们前来凑热闹。“梦里故乡,绿色官庄”真的打响了,他们的工作得到了乡镇、区委和市委领导的肯定,在全市美丽乡村重点工作观摩中,荣获单项第一名的好成绩。他们的做法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各县区政府经常组团带领农村支部书记到官庄村参观学习。
四、在开拓中前进
如何面对已经到来的小康生活,是摆在当前的重要课题。官庄村的人民感受到了发展旅游产业的美好前景,不再满足于这一片袖珍型的“洞天福地”。他们正在响应镇政府的号召,挖掘潜力,搞片区改造,扩大旅游产业规模,增强文化设施的吸引力。他们要把本地的黄河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和现代农业资源融合在一起,发挥地理优势和集聚效应,打造黄河三角洲上的精品旅游品牌。
韩墩引黄灌溉工程是沾化区水利资源的总阀门,三条引黄干渠:马新干、潮河干、过徒干都起源于官庄村。徒骇河、潮河也从这里通过,两个大型水库排布在官庄南边,可以说这里河渠密布,水库浩瀚。站在水库大坝和引黄总闸上,可以一览沾化区的水系布局和体会黄河文化的源远流长。
官庄村的历史与治黄历史紧密相连,也与众多的历史传说紧密相关。大禹治水、姜太公烧窑开店、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药的传说,都在这里留下了历史遗迹。据村民介绍,“太公庙”的古钟还埋在官庄村西边的水湾里,他们打算运用新技术把它发掘出来,重新修建“太公庙”。有了一段被埋没的历史,更具有传承文化的光辉。不远处的秦皇台依然存在,是秦始皇下令手下官兵,一人一兜堆积起来的,供他登临遥望徐福的遗迹,建起了“秦皇台旅游景区”。
徐万粮村与官庄村相距只有两公里,1944年11月渤海军区司令员杨国夫在这里指挥的“徐万粮战斗”,击毙日军40余人,击伤60余人,活捉日军中队长中岛;击毙伪军200余人,伤、俘100余人。缴获轻机枪1挺,小炮两门,步枪100余支,弹药若干。
徐万粮战斗是一场漂亮的歼灭战,粉碎了敌人奔袭义和庄、重新占领沾利滨地区的阴谋。
徐万粮村已建成了“徐万粮战斗纪念馆”,与相距十公里的“渤海革命老区纪念馆”相互呼应,在唤起人们“红色”记忆,继承老渤海“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发展红色文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距五公里的南徐村,是“五七”干校遗址,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现在那里建起了陈家农场,有大型水库和国家级农业高科技园区,人们在回顾历史的同时,还可以参观现代农业的发展成果,具有综合利用价值。
地处偏远是因为没有路,现在滨海路已经竣工通车。路好走了,官庄不再遥远。到官庄村参观学习的人多起来了,到官庄村旅游观光的人也多起来了。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在沾化区南部将兴起一条东起官庄村,西到秦皇台的旅游精品线路。它将贯穿韩墩工程、太公庙、徐万粮战斗纪念馆、陈家农场、渤海革命老区纪念馆,还有大片的林场、绿油油的麦田、西瓜采摘园和农业高科技园区。这将是黄河三角洲上最富于表现力的人文与自然景区。官庄村人民富有创造精神的劳动,将起到“点起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历史作用,他们的光荣业绩必将激励着人们为建设美丽乡村而不懈奋斗。
邵云瑞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委党校 教师 13792272178
孟凡洪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富国实验学校 135615909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