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53|回复: 1

中、短篇小说创作谈(3)(《野老杂文选》之十六)

[复制链接]

420

主题

476

帖子

4020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020
发表于 2020-12-22 05:5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编筐编篓编个小圆斗儿
过去,在我们胶东乡下,匠人们在春夏秋天里,把地堰上、沟渠旁、河岸边的红柳儿割回家来,去皮儿,凉晒个半干不湿的,柳条洁白柔软,用它来编织盛物的筐子、篓子、圆斗儿、簸箕、笸箩、斗儿、升儿等器具,就如江南的篾工用竹子编织器具一样。
  筐子,大都见过,不需精制,较为粗糙。篓子,实则就一筐子又加上了一个用来提的把儿而已,较筐子要精致一些。圆斗儿也是篓子状的;簸箕大家见过;笸箩我们叫它笸箩箱,是一个高约三十多公分、直径一米多的圆形器具;斗儿和升儿形状相同,斗大升小,上口儿扎脖子式的,肚子大,平底儿,七升粮食才装一斗,因而有古谚讽刺某些只看见别人缺点不看见自己缺点的人说:“自己背着六升半,却说人家不够斗儿!”筐子、篓子这类盛杂物的器具,编制时选料不需精,手工也较宽松,成形儿相对粗糙;圆斗儿、簸箕、笸箩、斗儿、升儿等编织时选料要精,不仅要用粗细均匀的上等柳条,还要配上细细的麻绳儿或棉绳儿,做工精细,盛水都点滴不漏,主要用来盛装米、面等粮食之类。
  古语说:“编筐编篓编个小圆斗儿”,这“小圆斗儿”就是指圆斗儿、簸箕、笸箩、斗儿、升儿这些用料考究、编工精细的器具。不难看出,这编器具不仅用料有讲究,而且“编”的技术、工序也是逐渐要求精细的。
  写小说,犹如编筐编篓编小圆斗儿!
  小说,就是作家“编”岀来的,这点毫无疑问。如果你不具备“编”的才能,你是很难写出小说的。作家写小说,就像胶东匠人编筐编篓编个小圆斗儿,初学者有可能只能编个筐儿篓儿什么的——写出较粗糙的小说,而天长日久后,初学者变成了高手儿,就能编出圆斗儿、簸箕、笸箩、斗儿、升儿等精致的器具——合格、精美的小说。
  小说,既然是作家“编”出来的,那么究竟是如何个“编”法呢?这就是小说“怎么写”的问题。
  你平时观察、思考生活,积累起了一定数量的具有“闪光点”(有教育、启迪、审美意义的)的素材——相当于编筐编篓编小圆斗儿的柳条、麻绳儿、棉绳儿;有一天忽然你就想:我想要写小说(人,阅读——读书、观察积累生活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表达欲望——即写作)——相当于匠人想要编筐编篓了;你就开始根据自己创作的需要“编”人物、“编”故事情节、“编”环境(社会的和自然的)——相当于匠人正在编织之中;三“编”两“编”,一篇小说被你“编”出来了,有人物,有故事情节,有环境,也表现了一定的主题——相当于匠人编出了筐子篓子;“编”了这篇“编”那篇,一年两年过去了,甚至十年八载地过去了,你的小说越“编”越合乎章法,越有味道了,无论是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结构、手法、语言等等都日臻成熟起来,赢得了读者、文学批评家的好评,你把小说写成功了——相当于匠人编出了圆斗儿、簸箕、笸箩、斗儿、升儿等精致的器具。
  呵呵,你看,写小说就是这般容易啊!有人说,我知道小说是作家“编”岀来的,可是我去写小说时具体怎么个“编”法呢?
  第一,“编”人物。
  “文革”时期,小说创作要求主题先行,后来批判之,认为荒谬。我不持全批判之态度,我认为它不全对,也有一定道理,因为写作(或创作)这完全取决于作家的创作动机的,试想那些高考、中考、成人考试等各种考试时的命题作文,尤其是读材料作文,它们不是被命题人锁定了几个或一个主题吗?这不是主题先行又是什么呢?
  写小说,我个人认为首先从“编”人物下手。因为小说的中心任务就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刻化人物性格来反映社会现实的,故先来考虑小说的人物是正确的。你想通过一个或几个什么样的人物来反映一种怎样的社会现实,你就得去设计、构思这个或这几个人物。有人说,把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搬过来用上就行了。行吗?不行的!因为生活中的真人是单一的,不是立体的,也不典型,它沒有普遍性,却有局限性啊,这就影响小说的美感和艺术性。那么,你就得去“编”(构思设计)这个或这些人物,你把甲的这种性格、事件,把乙的那种性格、事件,把丙的、丁的……都集中到A的身上来,合成一个人,这个A就成为你“编”出来的人物,在她(他)身上显现出人的普遍性来,这就是“文学作品中的‘这一个’”,叫做典型人物。这种“编”人物,就是第一讲里讲的“张三的帽子、李四的上衣,刘五的裤子、陈六的鞋子,穿戴在王二麻子身上,这王二麻子就成为了一个典型人物了”,也叫着“杂取种种,合成一个”。
  人物,就是这么“编”出来的,不论是主要人物(主人公)还是次要人物都是作家根据创作的需要在生活的基础上创造(“编”)出来的。小说中的人物必须贴近生活,要求具有真实性,也就是说,你在创造(“编”)这个人或这些人物时,要合情合理,不能故意拔高,不能是“高、大、全”式的人物,要让人物立体起来,他(她)或者他(她)们身上有着优点,也同样有着不足,也食人间烟火,也吃五谷杂粮,不是神不是妖,让人一看不是假的,在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但又说不出具体就是谁谁谁。这样,人物就丰满起来了,有血有肉了。
  第二,“编”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是作家为塑造人物形象、刻化人物性格而特意“编”出来的,也就是说人物是在一定的故事情节中来完成塑造和刻化的。前边也巳讲过,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说来,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组成,有的中、长篇小说在前边有序幕,后边有尾声;有时,短篇小说写着写着戛然而止,高潮与结局融在了一起。那么,你写小说在“编”故事情节时,一定要考虑周到,安排好这些内容。“编”小说故事情节时,一定要注意以下事项:
  (1)故事情节要完整,有始有终。也就是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环节都要有。
  (2)故事情节要合情合理,贴近生活,具有真实性,经得住人家推敲。不能随意编造,不切合实际,让人一看便知是虚假的,这样就会削弱小说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被坏了作品的整体审美。例如眼下正热播的电视连续剧《火蓝刀锋》,是军事题材的,反映海军陆战队生活的。其中海边的海滩部队作训场,说是到了租赁合同期限了,作训场三个战士(三位主人公)去跟附近村委主任交涉要继续租赁。这个故事情节(一集剧情)是十分虚假荒唐的,让人讥笑其编剧与导演生活常识的无知!因为大家都知道,部队上的军事用地是国家特批的,且是任何个人或集体都不得占用的,更不应该的是要继续租赁去的是三个战士啊,他们能代表谁?再说部队领导干什么去了,他们能把这么大的事情让战士去做?可见,此剧此情节虚假不切合实际。小说的故事情节与戏剧的故事情节一样,都要求合乎情理,具有真实性。
  (3)故事情节要做到波澜起伏,一波三折,具有曲折性。小说的故事情节,高手能把它“编”得曲折而又真实,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节节相连,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极具可读性,让人爱不释手,忘记了吃饭、睡觉、做事儿。这当然是在合情合理的前提下,来编造的啊。此,古人所谓的“文似看山喜不平”也。顺便说句,创作故事,更要注重情节的曲折跌宕,小说更注重人物刻画,而故事更注重情节的曲折性,此二者质的区别。
  故事情节,顾名思义,有故事,有情节。鉴于此,我个人认为“编”故事情节时就有两种情况:
  【1】偏重故事的故事情节。这种小说的故事情节将一个个小故事用一根线索串连起来,构成故事情节,它同样具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环节。例如“乡土文学社”里显示着我的短篇小说《“黑李逵”于振苍》,便属于这类故事情节的小说。
  【2】偏重情节的故事情节。这种小说的故亊情节是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按其内部发生发展的规律有机结合起来的,一一展示出来的,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环节更为明显。例如我在江山文学网获得“绝品”的短篇小说《桃花溪的风流寡妇》、《赔了夫人又折兵》等。
  注意在“编”造故事情节时,要注意设置贯穿全文的线索,这线索就是个“纲”,情节的各环节就是些“目”,纲举目张嘛。短篇小说一般仅有一条线索,而有的中、长篇小说则有主线,有副线,有明线,还有暗线。只要线索明晰了,故事情节编造得完整了,而又合乎情理了,你无论运用顺叙、倒叙都是一样的。
  第三,“编”环境。
  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分、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你既然知道了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又知道了环境描写对小说的人物塑造及中心(主题)思想的表达极其重要,那么你在写小说时就一定不能忽视它,一定要来写它。怎样来写环境?答案还是“编”啊!
  在“编”社会环境时,要结合你小说内容所表现的年代、社会或是历史大事件等等来写,既可以分散在叙述中来点明,也可以在某一段里集中介绍。
  在“编”自然环境(景物)时,要根据刻化人物的需要来编写,人物悲时与人物喜时,决不能写一样的内容。一般都是在行文中成句或成段地来写,有时是几段几段地来写。
  总之,小说无不是作家“编”岀来的,但这“编”,一定是有据可依的,这“据”就是生活啊!作家要把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环境“编”得极贴近生活,天衣无缝,既合理又合情,让人找不着破绽,这才是作家的责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1

主题

3522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0335
发表于 2020-12-22 09:5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于老师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