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54|回复: 1

郭城摔面传奇(长篇小说)(二十六)

[复制链接]

420

主题

476

帖子

3990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990
发表于 2020-10-1 05: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二十六回:逢盛世摔面兴旺,传技艺后继有人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举国上下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供销社系统在几天时间内改制了,这种大锅饭的商业模式不复存在了。与此同时,各种经济实体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兴旺起来。在这种历史的大潮里,郭城摔面何去何从?这是摆在了于顺祥面前的一道人生试题。
为啥这样说呢?
郭城摔面的正宗第二代传人于永,年已迈入八十,身体和气力都不允许他在这历史的大潮里去做弄潮儿!那么,郭城摔面是抓住机遇发展壮大,还是墨守成规停滞不前呢?这副重担就落在了正值五十多岁的第三代正宗传人于顺祥的身上了。
于顺祥虽然是郭城摔面的第三代正宗传人,但是他到底没有读过很多书,对现实和社会发展的政策前景了解不深,对社会政治和经济形势发展的脉搏把握不准。于是,于顺祥在这改革的大潮面前一度徘徊起来。
就在这个时候,有两个重要的人物出现了,一个是刘志波,一个是于笃平,这两个人都是郭城乃至海阳有名的企业家。
刘志波,是于顺祥的内侄,受过比较高的教育,年轻有为,眼光高远,凡事把握有度,他对国家政策与形势把握得准,因而在改革之初就开办了自己的企业——制线厂、染线厂,积累起比较雄厚的原始资本,为后来走出郭城更广阔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于笃平,是西古现村人,他早先是以建筑起家的,后来被选为村委主任、党支部书记,带领全村人搞出了特色农业,成为海阳山区建设的样板示范村,他把农业、商贸、地产、旅游等有机结合起来,使西古现村集体企业成为海阳北部山区的龙头和样板。
刘志波和于笃平两个人私交很好,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政策理解得透、把握得准,眼光长远,看准了就立即行动,雷厉风行,不拖泥不带水。他们两人都认为,郭城摔面以前由于从业者思想封建,理念陈旧,没有发展的眼光,就导致了郭城摔面发展缓慢,不能形成一种郭城摔面的经济现象,更没有让郭城摔面走出郭城,去占领餐饮行业的一席之地。造成了这种局面以及制约着郭城摔面发展的真正原因,就是郭城摔面后继乏人,也就是说郭城摔面这门技艺的徒子徒孙少得可怜!要想将郭城摔面发展起来,成为一种经济现象,让其得到广泛地传承,红红火火地走出郭城,就要从于顺祥开始做起——大力去培养郭城摔面的新人!
刘志波行动起来了。他坐到了于顺祥的炕头上,给他的姑父分析我们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讲解政策,不仅引导于顺祥去认识如何在改革大潮中学会做弄潮儿,而且让于顺祥明白了郭城摔面如果再不培养新人就会一蹶不振萎靡下去。于顺祥开窍了,明白了,于是于顺祥的“郭城摔面馆”开张了,于是于顺祥开始广泛地收徒传艺了。在几年的时间里,于顺祥就培养出于寿京、于新忠、于令福、于令龙、于新明、于洪波、孙天金、杨秀清等八位郭城摔面的的新人。
与此同时,于笃平在烟台-凤城公路郭城段两侧开始开发地产,郭城商业街落成了。于是,一家又一家的郭城摔面馆相继诞生了,不仅成为郭城生态居住的一道风景,更是成为了郭城经济的一道亮丽风景。
刘志波把自己的企业做到了郭城之外去了,他的产业越做越大,涉猎的产业范围也愈来愈广,企业从制线染线扩大到了制衣、纺织、房地产、餐饮等行业,他的公司的财力也在不断雄厚起来。
刘志波的企业走出了郭城,做大了,也做强了,于是他就鼓励郭城摔面馆的小老板们走出郭城,把郭城摔面做到县城去,做到烟台去,做到济南去,甚至做到北京、上海去!于是,郭城摔面的老板们,就真的走出了郭城,去了县城,去了烟台……
郭城摔面,兴旺发达了,后继有人了,逐渐成为了一种经济现象,不仅带动了就业,而且还给人带来了不尽的思索。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1

主题

3506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0281
发表于 2020-10-2 17:5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于老师力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