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般的英雄谱(代序) 如果著名作家曲波先生尚在人世,这部长篇纪实小说《龙头槐》的《序》一定是由老先生来写的,何也?因为这部长篇纪实小说的主人公——高波以及小说的第一作者高春堂、第二作者王班都与曲波老先生极有渊源。 高波——著名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中那个在押送小火车途中为保卫人民群众生命与财产英勇战斗而牺牲的战斗英雄,他曾是曲波的警卫员,祖籍是山东省海阳市高家村。曲波在长篇小说《林海雪原》的扉页上曾郑重地这样写道:“以最深的敬意,献给我英雄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 长篇纪实小说《龙头槐》的第一作者高春堂——高波的嫡亲侄子,他与曲波夫妇是忘年交。 长篇纪实小说《龙头槐》的第二作者王班——曲波、高波的老战友王学俭之子。 长篇纪实小说《龙头槐》为什么定位为纪实小说呢?原因就在于小说的主人公以及众多的人物都是历史中真实的人物,构成小说故事情节的主要事件与故事也同样大都是真实的。 长篇纪实小说《龙头槐》描写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胶东山村土生土长的剿匪英烈高波短暂传奇的一生,讲述了高波在党的培育下从一个乡间顽童成长为一名人民军队的优秀战士和战斗英模的成长过程,从而向读者展示出了一幅胶东人民子弟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经受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以及部队跨海到东北后爬冰卧雪、英勇剿匪的历史画面。 高波,原名叫高新亭,参加八路军后给曲波做警卫员才改名叫高波的,这个名字还是高波同村的老党员、老八路高富京给起的名字。 高波生长在老根据地海阳北部山区高家村一个勤劳、质朴、团结、刚毅、开明、革命、有文化素养的家庭里。高波的爷爷是个勤劳的老人,自己虽然遭难,但是没被困难吓倒,依然带领家人勤劳愉快地奋斗与生活;高波的父辈兄弟四人都是中国北方农村特别典型的铮铮铁骨的汉子!高波的大伯父、三叔父都是勤劳的农民,一边种地,一边做拉面馆与客栈生意,辛勤劳作、正直做人;高波的父亲——人称“二先生”,是十里八乡受人尊重的乡村老师,他知识渊博,品行端正,为人正直,接受新生事物而又坚贞不屈,他不仅支持自己的学生——中国共产党蓬黄掖三县县委书记高卓臣开展地下工作,而且把自己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送到了革命队伍里了;高波的四叔父,目睹了日寇的暴行,怒发冲冠,直接投奔到许世友将军的八路军打鬼子去了;高波的大哥高海亭,本来是一介书生,目睹了国破山河碎的现实,在父亲“二先生”的支持下,毅然扔下新婚的妻子,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革命道路。 英雄人物的成长都不是偶然的,都是与家庭成员的品质以及家风的影响分不开的,高波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他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革命战士是不足为奇的,这是他能够成为合格人民子弟兵和战斗英模的家庭基础。 高波的成长,还与他周边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 高卓臣,海阳早期的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后来担任着蓬莱、黄县、掖县三个县的县委书记,他在家乡开展地下工作的时候,以教学为掩护,把革命的火种洒遍了古老的海阳北部山区。他是高波的革命领路人,高波在革命道路上每前进一步,都受到了他的影响。 革命先烈高春兆、于连江的英雄事迹,让高波终生难忘,他从这些为革命英勇献身的英烈身上看到了中国和民族的希望,让他立志向他们看齐。 高波在家乡民兵队伍里和“黎明剧团”的时候,高洪昌、高作宾等人对他也是影响匪浅;参军到了革命队伍上,曲波、刘波、杨子荣、王学俭、马国栋……等等一些革命的战友都在高波成长道路上或者鼓舞鞭策,或者自身言传身教,对于他的成长至关重要,没有革命队伍的大熔炉,高波也不能锻炼成钢的。 …… 从这部长篇纪实小说塑造的这些真实的历史人物这个角度来看,我认为把这部长篇纪实小说称之为“史诗般的英雄谱”是不为过的,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 这部长篇纪实小说在塑造刻画主人公高波这个历史人物上,可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作者把发生在海阳北部山区的一系列革命历史事件和人民子弟兵渡海到东北剿匪的一个个故事架构起来,形成了这部长篇纪实小说的故事情节,诸如地下党员高春兆刑场英勇就义、于连江暴动被砍头示众、马石山阻击战、解放万第战役、夺乌拉战斗、收复五常县城战斗……等等,在这连贯的故事情节里,作者完成了对主人公高波的形象塑造和性格的刻画,让一个活生生的人物栩栩如生地站在了读者的面前—— 高波,一个胶东山乡少年,在革命先驱者们带领下,逐步成长为合格的抗日民兵和“黎明剧团”的台柱子;参加八路军后,在首长和战友们的鼓励帮助下,一步步茁壮成长为一名优秀战士和战斗英模。 高波,谦虚好学,机灵敏捷,有文化,从小习武,文武双全;他对敌人仇恨无比,对人民群众无比热爱;战斗经验丰富,机智勇敢,能够很好地完成党和上级交给自己的一次次战斗任务。 高波,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直至为革命献出了自己年仅二十一岁的生命! 这,就是长篇纪实小说《龙头槐》的主人公——高波! 另外,小说中塑造了诸多的革命者的形象,也是活生生的,血肉丰满,高卓臣、高春兆、于连江、曲波、刘波、杨子荣、王学俭……都是如此。 这部长篇纪实小说也不是无可挑剔的,有个别的历史事件做了改动,时间与空间与史实不符,比如于连江暴动,当然这是出于为了塑造刻画主要人物的需要而故意为之。 小说的语言,由于是几个作者合作,也有待于再精炼一些,才能形成风格。 总之,瑕不掩瑜吧,我们还是应该给这部“史诗般的英雄谱”——长篇纪实小说《龙头槐》以赞许,因为她不仅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精神财富,更为鼓舞我们发扬民族的革命传统与精神、实现强国梦而聚集并散发着正能量啊! 野老 2020年8月9日 后记 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巴尔扎克)。 据胶东海阳县志记载,战争年代有六千多名热血青年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已年轻宝贵的生命,遍布海阳境内,几乎村村都有先烈,我村就有十七位,其中一门两烈有两户。翻阅着密密麻麻的烈士名册,让人心潮起伏,此刻泪水倒显得轻淡,心疼,痛得无法形容,脑海里徒然迸出几个字:人啊,什么都可淡忘,但决不能忘掉他们! 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海阳人民同全国胞一样,在民族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积极投入到大革命、大变革的火热斗争中,与鬼子倭冦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殊死斗争,组成了儿童团、妇救会、民兵队、担架队、挑夫队、宣传队、青年抗日先锋队,广大劳苦大众万众一心,形成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老百胜一手拿锄头,一手举刀枪,一边种田地,一边打鬼子;鬼子来了,年老体弱者和妇女儿童藏进山洞里,年轻力壮的便与敌人周旋在山林田野,开展游击战。 正如毛泽东所说的:“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的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 一首乡间传唱的抗日歌曲,体现了当时的情景。 《反扫荡之歌》: 日本鬼子毒心肠,布置了新扫荡, 烧光杀光和抢光,妄想让中国都灭亡。 张家的老二李家的老四,王家的老五刘家的老七,周家的老大, 要想活命起来干,准备反扫荡。 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擦好了土炮洋枪。 穿过了东山和西岭,来打麻雀战。 这儿乒乓那儿动打,这儿乒,那儿动,满地乒动打鬼子。 打得鬼子闹洋洋,来放机关枪。 重要的东西要藏干净,东躲又西藏。 鬼子来了都逃走,死也不上当。 倭寇亡我之心不死做着垂死挣扎。一九四二年秋末,由冈村宁次亲自部署的拉网战术,分别由青岛、烟台、莱阳、威海出动二万多日伪军,四面合围,企图将胶东地区抗日武装一网打尽,一路上实行了残酷的三光政策,烧杀奸淫无恶不做,一时间胶东地区狼烟四起,哀鸿遍野,所到之处,庄庄户户鸡犬不宁,人畜死伤无数。 马石山惨案,使六百多无辜百胜惨遭杀害。与此同时,冈村宁次指挥的拉网扫荡,也在战略上以彻底失败而告终,加快了日寇走向必然灭亡的步伐。 我的村子,座落在马石山西南方向十公里处,当时我家里有近三十口人,除了将老幼病残藏匿在万丈山地堰的洞穴里,身强力壮的便牵着耕牛骡马,在山林间跟鬼子捉迷藏。他们亲眼看到,跑出鬼子拉网圈的群众遭到射杀,亲耳听到被鬼子从洞内拖出遭到凌辱后的凄惨哀鸣。冷家村村东,唐顶的大山上,初冬的夜间又冷又寒,我的父辈们露宿在荒山野岭,四爷高奎福跺着脚,愤怒地长叹:“凭我们中国这么大,人这么多,竟受小本日的窝囊气,真他妈渐愧呀!整天价让小鬼子撵的东躲西藏,妻离子散,人不是人,鬼不是鬼,老百姓的日子怎么过?不打跑这帮王巴蛋的,还不如一头去撞死,我要去抗日,我要去参加八路军!” “民族危亡,国将不国,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他妈的兔子逼急了也会咬人,老汉我豁出老命也捅死他几个!”一向斯文,因教书被村里人称为二先生的我爷爷,也同仇敌忾,骂起鬼子。 我二爹,十六岁的高新亭也举起奋怒的拳头:“我也要去当兵,突突了这群乌龟王八日本兵!” 我大爹,十九岁的高海亭却一言不发,他紧咬着牙,学校被日军搅得纷纷解散,成千上万的学子到处流亡。他在烟台国立六联中读书,烟台沦陷后,校长张敏之带领一千五百多名流亡学生,躲进大山深处,马石山麓青山村里,继读学业,然而日军飞机整日在空中盘旋,各地游击队也风起云涌,枪炮声不断,加上日寇封锁,物资馈乏,同学们吃不饱穿不暖,寒冬腊月睡在柞蚕纩丝厂房的凉地上。在一个枪炮声激烈的夜晚,一向被誉为胶东小黄埔的青山六联中也宣布解散了。咔嚓!此时高海亭手中一棵粗大的松枝,被他用力折断:“誓死不当亡国奴!好男儿要当战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岂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高海亭常喊着这话在梦中惊醒,他刚结了婚,还沒渡完蜜月,便纠起高令延,于晓洪等同学,踏上了寻求抗日救国之路,从此与妻子一别十年。 四爷高奎福,不顾自已三十多岁,已是三个孩子的父亲,撇下家中的妻儿老小,按他的话说国家都快沒了,哪还有心思顾家,毅然投身到抗日队伍,参加了许司令的八路军。 二爹高新亭也参加了村里的青年抗日先锋队。后来当了兵,参加了胶东海军支队,军名高波。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了,他随军挺进东北,进入到林海雪原剿匪,战斗中成为牧丹江军区二团战斗英模。在一次执行森林小火车,押运巨款与物资的途中,与前来劫车的多与七倍的匪徒们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战斗中身负重伤,医治无效牺性,年仅二十岁。全国解放后,指挥作战的二团副政委曲波同志,写了《林海雪原》一书,书中第一句话:以最深的敬意献给我英雄的战友杨子荣、高波等同志! 父亲高泉亭十二岁,在马石山拉网中被日军捉去,父亲后来说日本鬼子高筒皮靴呢子大氅,手端乌黑铮亮的镶刺刀的三八大盖枪,让他赶驴腚,差点丢了性命,被民兵搭救后慌乱中跳下地堰,随地堰根跑了回家,后来跟姑姑高瑞亭一起参加了儿童团,为村里站岗放哨。 当地还流传一首歌,十二个月,采用小白菜的曲牌,歌声悲壮,如泣如诉,反应男儿参军抗日,撇下家中的妻子,忍受岁月煎熬,与孤立无援的凄凉景况。 有幸見过那些从战争硝烟走出的英雄前辈,聆听过战争年那些惨烈故事以及那个年代的流行革命歌曲。在改革大潮中离开了故乡,迄今已是三十多年,家乡那些载有血泪的故事,那片滋养我的山山水水,还有笑容可掬憨厚淳朴的父老乡亲,时常在我脑海里浮现。稍有得闲,便驱车奔赴故乡,去儿时跳过的水塘,去徘徊儿时行走过的山路,去粛立在已故去的老民兵碑前,注视着他石刻的名子,浮想着他们的音容笑貌与战争年代的壮丽春春,去攀登儿时爬过的山峰,鸟瞰着那即熟悉又亲切的一座座山,一道道岭,一条条河,一片片青茵瓦舍,心旷神怡,赏心悦目。仰望天空中飞逝的彩云,触景生情,也让人丝丝伤感,光阴荏苒,时光无情,山河安之泰然,依旧挺拔宁静;岁月沧桑多变,人生几回伤心往事,只见山形依存,人已无踪,徐徐山风如陈曲哀奏,绕耳心碎,拳拳赤诚之心,不负使命,不因岁月锈蚀而泯灭…… 2005年返乡,偶得一张发黄的老照片,1946年我们村黎明剧团战地演出时全体演员合影。我如获至宝,立即让报社登报,並请最好的摄影师,将三十多位民兵演员单个放大。烈士高昆、高富俊的弟弟高富凱接过两位胞兄的遗影,禁不住老泪纵橫。 当年民兵队长高洪昌、高富荗的子女说,这是父亲一生中唯一仅存颇具纪念意义的历史照片;烟台打捞局职工高春福感慨地说让他见到了父亲高伦章年轻时与姐姐高春梅少女时的烽火岁月的身影。 闻讯海阳小纪张格庒有一位高家村烈士遗孀,立即带上礼物驱车赶到,结果正是当年黎明剧团民兵演员烈士高富俊的遗孀。我向她介绍爷爷叫高鸿臣,她知道是二先生的后人,按辈份我应称她老二嫂,她含泪拿出高富俊烈士证书,说19岁那年与高畗俊成了亲,第二年高富俊就参军牺牲了,根据烈士证书上记载,烈土在1947年莱阳蟹子湾战斗中牺牲。烈士的大哥高富昆,军名高昆,1944年参军,牺牲在东北战场,这是村中一门两烈之一。 高辉烈士与高波烈士,是本村军人高富京(二团三营政治处)一同带到海军支队的。在一次剿匪战斗中英勇牺牲。他的弟弟高溪也在1947年牺牲,高辉、高溪两先烈的老母——一位白发苍苍的孤寡老人整天扶着拐杖,一个人孤苦伶仃地坐在她门前一棵大槐树底下,我当时还是个调皮的读书郎,蹦蹦跳跳上学放学,从她身边走过,那里知道老人是一门两烈的老母啊! 村中,第一位牺牲的烈士高春兆的老母,每逢清明时节便疯癫癫柱着拐杖,从我们戴着小白花扫墓的学生队伍旁走过,奔向儿子的坟墓,凄历历的啼哭声,至今仍绕于耳。 烈士高林学的母亲,当儿子牺牲的噩耗传来,竟生生将双眼哭瞎。 我祖母,得知伯父高波阵亡的消悉,整整半月茶饭不思。 母亲,伟大母亲!先烈们的年迈母亲,白发苍苍,柱着棍,弯着腰,迈着颤巍巍的小脚,背负着艰难岁月,失子的痛苦,至今思想起来,历历在目,令人辛酸痛楚,令人潸然泪下。 人,古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成千上万的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 我们这些后人享受在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今天幸福的生活中,怎能忘记他们曾为此付出的艰辛与牺牲?血液里跳动着他们的魂魄,脑海里浮现着他们的形像,在有生之年,拿起沉重而拙笨的笔,记下他们似乎漏失的业绩与淡忘的英名。 伟大的祖国, 五千年灿烂文化文明古国, 民族英雄精神源远流长世代传承。 无论历史车轮怎样飞奔, 无情的岁月怎样流失, 民族魂魄鲜红的旗帜, 在我们的天空中高高飘扬。 是中华大地上不可磨灭的壮丽篇章, 是一曲无与伦比铿锵战歌, 时刻召感着世代中华儿女, 为民族复兴祖国强大而努力奋斗。 高春堂 2017年12月8日于烟台 初版附记(一) 历时十七个月,这本《龙头槐传人》终于完成了。 2616年5月底,正值胶东海阳樱桃成熟的季节,我和从大连来威海探亲的父亲王学俭、三弟王琥会齐到老家海阳品尝特产小樱桃,并准备在海阳各地游览一下。为游览方便,好友高春堂在接到邹延林大哥通知后,特地清早从烟台驾车来海阳接我们。 七时,春堂开车载着我们沿着309国道先后到位于战场泊的“许司令将军在胶东纪念馆”和海阳、乳山两市交界处的“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参观、凭吊。 在参观、凭吊过程中,我们畅谈了许司令将军在胶东的功绩和抗战时期胶东军民反扫荡的英勇事迹以及马石山惨案的悲惨史实。打开70年的思绪闸门,父亲王学俭滔滔不绝地讲述了春堂二伯父——既是战友、又是同乡高波烈士的英雄事迹。父亲和高波1945年从八路军胶东海军支队打倭寇相识,他们渡海到东北改编成民主联军剿灭土匪,一路作战,一路建设新政权,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父亲回忆说:“高波个子不高,面目英俊,性情豪爽,给曲波副政委当警卫员,挎双枪,骑白马,枪法准,有文化,文武双全,忠诚勇敢。我们老乡见面,每次都有说不完的话,可惜英年早逝,如果发展到现在,离休很可能享受师团职待遇了。” 父亲接着又说:“1946年10月,我作为牡丹江军区宣传部干事、军报记者,参加二团英模大会,有幸与二团杨子荣、高波、马国栋等十一位战斗英模合影,并采访了马国栋。想起当时,在秋日暖阳的照耀下,英模们穿着新发的白衬衣,挺立在二团团部营房前,面对镜头是那样精神抖擞,意气风发,信心满满!这历史的画面,将永远留存在我的脑海中。(这张照片现已保存在北京军事博物馆)” 通过和春堂交谈,我了解到他积累了不少高波的历史资料,从高波幼年入学、青年参加民兵和黎明剧团,到1942年参加抗日反扫荡阻击战、1945年参加围歼莱阳万第国民党保安司令大汉奸赵保原的战役,春堂搜集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撰写了数篇回忆二伯父高波和高家村民兵的短篇故事在烟台报社和媒体上发表。而我在这之前,曾经为牟平嵎峡河村杨子荣故居纪念馆撰写过《杨子荣传记》。 为了弘扬高波烈士爱祖国、爱人民、对首长和战友忠诚热情以及对日伪和土匪深仇大恨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我向春堂建议,合作写一部反映高波烈士从幼年到青年、从胶东到东北的生活、学习、反扫荡、剿土匪战斗经历的文学作品,以此追念高波烈士和那个时代的先烈和前辈,我俩一拍即合,春堂欣然接受了此建议。 2016年6月中旬,我专程从威海赴烟台春堂家中采访、搜集高波生平资料。回到威海后,结合革命回忆录《浩气长存》(由父亲王学俭主编,原胶东海军支队首长、战友撰写的海支回忆录)以及高波烈士生前首长、战友、亲友保存的有关历史资料,先编写了故事梗概,然后返给春堂修改润色。春堂从小生活在海阳农村,对胶东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方言土语了如指掌,经他修改与创作的故事情节充满了浓郁的胶东乡土气息,读来使人欲罢不能,仿佛又回到了胶东70年前那个既烽火连绵又淳朴自然的年代。 经春堂修改润色后,二稿再返给我进行补充修改内容、编辑各章回题目、段落、标点,最后定稿。小说的题目,由于故事情节与高波烈士家乡海阳高家村标志性树木“龙头槐”关系密切,所以小说的题目最后定名为《龙头槐传人》。 《龙头槐传人》书中描写的高波形象,不局限于以往小说、样板戏、电视剧中描写的首长警卫员的形象,试图从不同角度、年代,塑造了一个有文化、精武功、懂侦查、会打仗、爱民胜已、不怕牺牲的大无畏英雄形象,既朴实无华,又充满传奇色彩。书中描写的高波亲人、战友,许多人都用了真实姓名,在炮火连天的艰苦岁月,无数高家村民,与国家同生死共命运,涌现出很多有志之士,也为革命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如书中高卓臣、高春兆、于连江、高洪昌、高富勤、高左宾、高富京、高付德等等都是当年实际参与革命的、有血有肉的鲜活人物,如今,早巳被无情的岁月推碾的无影无踪。作者的用意是记住这段历史,让世人永远记住他们,怀着崇敬、颂扬、怀念的心境而作,虽然不是史记,也是通过主人公短暂人生而烘托出真实的历史,编者选择了一些熟悉的、有资料参考的烈士和前辈进行了文学加工描写,还有大量和高波有关的前辈因没有资料而无法编写。某些真实名子,出于故事情节需要,偶而在书中某个段落出现,也请熟悉这些人物的亲友们见谅。也就是说,《龙头槐传人》中塑造的人物群体和故事情节,是经过文学加工后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由于我们写作水平有限,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希读友们批评指正。 王 班 2018年1月8日于威海 初版附件(二) 贺《龙头槐传人》一书出版 喜闻《龙头槐传人》小说即将出版,深感欣慰。 2016年12月,收到高春堂弟发来初稿,认真拜读,热血沸腾,感慨万千。此书是继王班大哥主编的《杨子荣传记》之后的,又一部描写《林海雪原》书中的英雄高波烈士短暂光辉一生的英烈小说。 本书从不同的视角再现了山东省海阳县高家村的乡亲们在走过抗日战争那段艰难曲折的革命岁月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凝聚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传统美德,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殊死搏斗,涌現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如:民兵高卓臣故乡遇强敌,敢打死拚杀敌人;高春兆头断志不屈,宁死不做亡国奴;于连江壮烈林寺山,洒尽热血为人民;高家村的民兵队、黎明剧团在马石山阻击战斗中,都展現出革命志士赴汤蹈火,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真是撼天动地……在抗日战争时期,革命老区海阳县就有6000多名烈士,仅有200余户村民的高家村,就有17名烈士,而且还有两户是一门两烈,被当地人们称做″英烈村"。 自古英雄出少年,高波烈士就出生在这个英雄小山村。他参军前就加入了青年抗日先锋队和民兵组织。1945年参加了解放莱阳县万第镇战斗,缴获敌人许多战利品。同年3月参加了八路军胶东军区海军支队,10月随军开赴东北剿匪第一战场。他作战机智勇敢,每次战斗都冲锋在前,多次立功受奖。1946年10月1日,与杨子荣一起评为团里的战斗模范,并合影留念。1947年2月的一天,他担当亚布力开往牡丹江小火车押运时,在二道河子桥头遭遇土匪袭击。为了保护群众,他带颔13名战士在与多于数倍的匪徒拼杀中,身负重伤,被土匪剝光衣服绑在大树上实施冻刑。他大义凛然,不屈不挠,直到多次昏死过去,后被战友解救,终因伤势过重,医治无效,不幸光荣牺牲。年仅20岁的他,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短暂光辉的英雄赞歌。 作者高春堂(高波烈士的侄子)、王班(原东北民主联军牡丹江军区宣传干事王学俭前辈的长子),作为海阳县革命老区的后代,能经过多方采集,以小说的题材描写了从海阳县高家村乡亲们英勇抗击倭寇的事迹,到东北林海雪原的英雄前辈剿匪的战场,歌颂了老一辈革命军人从1945年至1947年,在东北茫茫林海雪原上,在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中,在血与火的战斗中,用理想、信念、青春、热血、生命谱写下了中国军史上一段波澜壮阔的篇章,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不可复制的一段奇迹,为民族的独立、自由和解放做出重大贡献的英雄业绩!小说用文学手段,刻画、描绘了胶东抗战和东北剿匪两个战场军民团结奋战、可歌可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引领我们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光辉岁月。《龙头槐传人》一书,将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为这支英雄部队的幸存的战友和子女们留下一部最可贵的纪念品,值得庆贺! 我们的父亲孙良贵、王振先都是这支英雄部队的老战士,曾经与高波烈士并肩战斗在林海雪原,有着生死相依的战友情。看到书中的每一个章节和创作者背后的故事时,我们仿佛又看到饱经风霜的老人在穿越时光的隧道中讲述着那些遥远的故事以及怀念亲爱的战友时眼角上挂着闪闪的泪花的情景,仿佛又听到老父亲对高波烈士牺牲的沉重惋惜与赞叹声。每一次的讲述都激起我们心中的惊心动魄的震撼,那一位位英烈前辈,那一枚枚金光闪闪的勋章啊,都承载着对那一段光荣历史的回忆,那就是我们父辈的革命精神的象征,革命烈士英勇智慧的壮举,将与日月同辉,与大地共存! 人生易老,历史有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奋斗不息。《龙头槐传人》是英雄后辈们为先辈献上的一份丰厚的奠仪,古训云百善孝为先,该书也是后辈们秉承先人的遗志敬上的一份虔诚的孝心! 革命烈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高波烈士生前战友:孙良贵之子——孙玉彦 王振先之女——王鲁民 2017年冬 作者介绍: 高春堂,山东海阳高家村人,烟台作家协会会员,著有小说《郭城摔面传奇》、《四爷》等。 王 班,山东海阳嘴子前村人,毕业于黑龙江省财贸管理干部学院,中共党员,坚持业余创作,曾在铁血军事网站发表长篇历史小说《乌苏里江传奇》,出版了中篇报告文学《杨子荣传记》等。 于仙田,笔名有野老、都市耕牧人、五龙河畔等,山东海阳西石现村人,泰安师专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副教授、作家,在报刊杂志和各大文学网上发表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300多万字,出版文学作品选集多部。 封三照片: (1)高波 (2)高波和杨子荣等战友
|